《喪服鄭氏學》援引文獻論略
作者:吳飛
來源:作者授權儒家網發表,原載于《古典學研討》2018年第2輯
時間: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初三乙亥
耶穌2018年12月9日
【摘要】
晚清張聞遠師長教師《喪服鄭氏學》援引古今喪服學著何為多。作者收拾點校此書既竟,遂剖析其援引文獻特點,共有四點:搜羅富、校訂精、存秘逸、除門戶。基于這四點,聞遠師長教師可以汲取歷代的喪服學精華,詮釋鄭學精要而不sd包養佞鄭,成為詮釋喪服義理同條共貫的一套完全喪服學體系,使得其書不僅成為清代喪服學集年夜成之作,于歷代喪服學之收拾晉陞亦有相當年夜的貢獻。
【註釋】
丁酉之歲,筆者點校張聞遠師長教師《喪服鄭氏學》既竟,排印出書,[1]稍窺師長教師喪服之學,以為此書是清人喪服學集年夜成之作。校書之余,也曾留心師長教師援引後人禮學文獻,既富且細,尤以清人著作為多,亦有很年夜的文獻總結之價值。故比對師長教師文集、日記、書札,考索其援引文獻數則,以草成小文。
《喪服鄭氏學》以《儀禮·喪服經傳》為綱,列鄭注、賈疏于其后,并附以諸家之說,爭議年夜者,則以“錫恭按”闡述己見。這一體例于清人著作中甚為廣泛,黃元同《禮書通故》當為其所仿之模本。元同師長教師另一門生唐蔚芝師長教師所著《紫陽學術發微》等書體例亦類似。其書為調和後人之喪服著作而成,故師長教師若何搜羅取裁歷代諸家之說,所關甚巨。
早歲在南菁書院肄業時,聞遠曾作《讀胡氏〈儀禮正義〉》課藝三篇,深得王葵園師長教師嘉許,其文亦廣為流傳。[2]此中第一篇談到,胡培翚《儀禮正義》之長有四:搜羅富、校訂精、存秘逸、除門戶。[3]此四條,既為聞遠讀《儀禮正義》之所得,亦為其著《喪服鄭氏學》、《喪禮鄭氏學》二書之原則,可謂夫子自道。本文即依此四條之序論列。
一、搜 羅 富
聞遠述《儀禮正義》之搜羅富云:
賈氏作疏,《喪服經傳》而外,所據者僅黃、李二家,國朝盛庸三氏撰《集編》,裒合古今說禮者一百九十七家。胡氏自樸齋純軒(師長教師從叔祖,名匡憲)而后,積書既多,師長教師生禮學昌明之時,交游廣而借鈔易。今核其書,增多盛氏《集編》者,又幾及二百家。采擇既多,調和斯當,此搜羅為不成及也。
胡氏為《儀禮》鄭注作新疏,搜羅後人《儀禮》著作甚多。聞遠為《儀禮》之一篇《喪服》作解,收錄古今論喪服之說亦近百家,《喪禮鄭氏學》所錄更多,其搜羅亦可謂富矣。且筆者所能統計者僅為合于鄭注而錄其說者,其余聞遠以為分歧于鄭注之論,則或于按語中說起,或棄而不消者,當有更多。此書并非喪服學史,而是圍繞鄭注,再綜合歷代學者對鄭注的闡發,而構成的喪服學義理體系,所以其書一方面極度依賴于後人著作,另一方面又采擇極嚴,并非所見之書皆收錄。
胡氏能成《儀禮正義》,是因為他有機會看到大批文獻,而聞遠此書,這個條件也很是主要。聞遠著書之初雖于京師修禮,成書時已經國變,困居小昆山,得書不易,而聞遠終于成此巨秩,或有如下數因。張氏為松江看族,歷代為讀書人,聞遠之父夬齋師長教師尤躲書甚富。粵匪之役,張家躲書多毀于兵燹,然其后又節衣縮食,暮年漸復舊觀。又有松江韓氏為躲書名家,與張氏為姻親,“時韓丈菉卿收宋本書,多吳門黃氏士禮居所躲者,每獲一善本,必邀府君審定而論列之,合兩家所躲,可得二百余篇”。[4]張氏、韓氏躲書,當為聞遠讀書、著作之文獻所本。[5]聞遠后進南菁書院,其躲書樓收書甚多,又從學于黃漱蘭、黃元同、王葵園、繆藝風等名家,交游于曹君直、叔彥兄弟,見書必多;其后進京修《年夜清通禮》,于禮學館即著手于《喪服鄭氏學》之撰作,多有文獻可依。國變后返鄉,隱居小昆山,專意著作,窮困潦倒,然亦有其甥封衡甫之躲書可賴,且與曹氏兄弟過從甚密,多從之借閱所需文獻。如平易近國元年,聞遠方隱居不久,即致函曹叔彥云:“來歲春熱,尚須詣府,既得聆發蒙之雅訓,又將窺鄴架之收藏,有可補益拙著者,懇求一瓻之借也。”[6]所余錢財,間或進城購書。君直師包養故事長教師有詩云:“吾愛張夫子,隱居峰泖間;衣冠流俗訝,經籍列朝班;結廬依先墓,開門見故山;偶爾進城市,知是買書還。”[7]由此可見,聞遠見書既多,著書之時雖貧,當不乏可用之書。
漢唐之間禮學甚盛,而其書多不傳,除《白虎通》、賈、孔sd包養疏中所存,史書所載禮制沿革、以及后人輯錄之《鄭志》外,聞遠多賴《通典》,以錄石渠閣議禮、鉅細戴、馬融、王肅、譙周、射慈、徐整、袁準、劉智、賀循、虞喜、陳銓(或作“陳詮”)、雷次宗、庾蔚之等人論禮之說,以及諸多服議。或有不從鄭學者,皆因錄爭論往還之故;若出包養網ppt條目單錄馬融、王肅之說,則必合于鄭學者,如有分歧,則必以按語糾之。據筆者粗略統計,《通典》共錄190條(有些條目后有“又”再補充,總共視為一條),此中單錄者見下表:
唐人改制為喪服史上嚴重變化,多從《通典》《開元禮》錄出,而唐人喪服學可觀者少,惟引孔穎達《禮記正義》一條,李涪《刊誤》與韓愈論改葬服各一條,并由《承平御覽》引成伯瑜一條。
聞遠援引宋人論喪服之說不少。北宋諸家,錄有劉敞、陳祥道、程子、張子、范祖禹、胡詮各一條,南宋則多錄朱子文集、李如圭《儀禮集釋》、楊復《儀禮圖》、黃榦《儀禮經傳通解序》、車垓《內外服制通釋》。于朱子學派中,尤以李如圭《儀禮集釋》參考最多,蓋因戴東原于《永樂年夜典》中輯出此書,是清人經學之一年夜成績,其后清人治喪服學,不成疏忽,故聞遠引之多達108條,當為撰著時常備之書。收錄宋人條目見下表:
元儒敖繼公之學,為清人爭論之焦點。[8]于敖氏與鄭立異之處,聞遠于按語中排擠甚烈,至有膠柱鼓瑟、扣盤捫燭、胸無定見等語。此為清代鄭學者所常見,無足多怪。然敖氏之《儀禮集說》,亦是聞遠案頭必備之參考書,書中正面援引敖氏合于鄭學之說多達72條,且于聞遠喪服學至關主要之《正尊克服篇》,則由敖氏之疑而沉思克服之例,謂:“微君善斯言,則無甜心寶貝包養網自發吾之說。《詩》不云乎:‘參考之資,可以攻玉。’《禮經》有敖氏《集說》,抑亦學禮者攻錯之資也。”[9]敖氏之學雖分歧于鄭,清人禮學多賴之以興,聞遠之學即其一證也。
明人禮學不昌,喪服學多無足觀,惟郝敬一家,聞遠錄其說12條。此外有其別人論服之說各錄一二條,見下表:
清代禮學興盛,喪服學更為大批,故《喪服鄭氏學》書中所錄清人喪服論說共54家,詳見下表:
此54家中,胡培翚《儀禮正義》錄112條,為全書中所錄條數最多之禮學家,可以推知,此書與《儀禮集釋》、《儀禮集說》當皆為聞遠案頭最常備書籍,條條與賈疏對讀。聞遠于胡氏之說雖時有批評,從中所取者亦頗多,蓋胡氏《儀禮》之學為聞遠喪服學之基礎框架,其贊胡氏之語本文已備錄之,此不復多言。亂世佐之《儀禮集編》與胡氏之書類似,搜集後人《儀禮》類著作極多,故聞遠收錄亦不少。張爾岐所著《儀禮鄭注句讀》雖是短篇,卻為清人《儀禮》學由敖進鄭之關竅,故聞遠言鄭氏學,不成疏忽之。所錄張氏諸條雖不過二三行,然多為緊要處。
對聞遠喪服學義理體系影響最年夜的,實為沈彤、鄭珍、曹叔彥三人,其所錄條目未必最多,然聞遠于其說極為謹記,故常年夜段援用。沈彤為清初年夜儒,所著《儀禮小疏》并非解《儀禮》全書,而于喪服之學頗具特識,多處開清儒新說。如斬衰章“婦人不杖”一條,歷來論者多端,無所適從,于諸家之中,惟沈果堂之說足以開聞遠之思,而成《喪服鄭氏學》之定論。[10]沈彤《儀禮男子子逆降旁親服說》長文,《喪服鄭氏學》亦全文收錄。遵義鄭珍《儀禮私箋》治喪服學亦極精,且調和親親、尊尊二義,于清世喪服學中卓然成家,言喪服義理最密。故《喪包養平台服鄭氏學》卷首言喪服義理,引賈疏、李如圭、徐乾學、亂世佐、《欽定義疏》、胡培翚、曹叔彥之說,而尤以鄭子尹之說為權衡。聞遠喪服學年夜義,當基于子尹之學增改而來。曹叔彥與張聞遠同在南菁肄業,二人論學最相得,互為師友。曹叔彥《禮經校釋》二十二卷成于早年,后又奉張噴鼻濤之命,撰《禮經學》七卷,多有發後人所未發之處。聞遠引《禮經校釋》多並且長,凡關鍵義理,必參曹氏之說。如為人后之服,為喪服學史上爭論最多者,曹叔彥于《禮經校釋》中反復參度,區分若子與降等二項,使為人后服聚頌千載之難題,渙然冰釋,聞遠全從其說,于為人后相關之數條經文,皆引叔彥之論。然于婦人不杖、祖逝世適孫承重、嫁母服等處,聞遠于叔彥之說皆有批評,叔彥后作《禮經學》時,亦多從聞遠之說而自駁。然《喪服鄭氏學》引《禮經校釋》有與刻本分歧者,疑或據曹氏底稿。于沈、鄭、曹三人包養dcard之學,聞遠皆有批駁之處,然此書之成,受害三人之學甚多。
顧亭林、夏炘、黃師長教師,書中所引亦多,當為聞遠極為敬佩且受害之學。清初學者中,顧亭林、萬氏兄弟、汪琬等,皆有多條錄進,此中尤以顧亭林為多,共16條。亭林開清人學術之風,其學行均為聞遠終生欽慕,眾多論題,引領其后清學討論,然于學問細部,畢竟未經乾嘉后之細致辨析,亦多有聞遠所不許者,故其喪服論學,駁顧氏者不少,然從其說者亦多。當涂夏氏為清代中期儒學世家,夏氏兄弟學于凌廷堪,又不喜其攻擊朱子之書,而其禮學頗有得于凌氏者,夏炘所著《學禮管釋》、《三綱禮服尊尊述義》皆于喪服頗有心得,其弟夏燮著《五服釋例》,亦為喪服學巨著。聞遠論用杖、辟領等處,受害于夏炘《學禮管釋》甚多,而于《三綱禮服尊尊述義》與夏燮之《五服釋例》無一言說起,疑未見其書。黃元同師長教師掌管南菁書院十五年,為聞遠業師,亦為聞遠禮學之啟蒙者,聞遠師事之,禮敬甚嚴,所錄條目雖未幾,于《禮書通故》喪服部門之細部或有異同,而于黃師長教師禮學年夜義,頗能體會,如閻若璩、鄭珍皆欲于鄭君所列克服四品之外,增一年降(閻若璩所謂殤降)之說,而黃師長教師力斥其非,聞遠反復考慮,而從其師。再如卷六不杖期章為人后者條,黃師長教師破杜預之說,聞遠按語以為,黃師長教師本可輕易駁倒杜氏,而終于牽纏反復詰難者,以其說足以并破杜預、王肅之說。吳廷華之《儀禮章句》,于清人《儀禮》學之發端,聞遠極重之。方苞、褚寅亮、凌曙總結義例、拿捏禮意,多能發後人之所未發,故聞遠錄之亦多。
閻若璩與汪琬禮學之爭,為清初有名學術爭論,《喪服鄭氏學》緦麻章“姪”條亦錄閻氏之說,然閻氏所錄僅此一條,按語中或出閻氏之說甜心花園,皆為辯駁,如殤降之說,而錄汪琬之說卻有9條之多,且錄其《袒免辨》一篇全文。可見聞遠于汪氏之學確定更多。
顧氏外甥徐乾學之《讀禮通考》,實為清人喪禮學之濫觴,聞遠不僅多引其說,且亦有多條未見原書,轉引自此編。如緦麻章“妻之怙恃”條所引“成氏曰”,即轉錄自《讀禮通考》。
曾國藩為晚清士年夜夫領袖,卻無論學專書傳世。《喪服鄭氏學》中引曾氏二條,一為論升,一為論“不繼祖與禰”,雖不長,卻皆為關鍵地點,特別是后一條,牽涉到喪服與祭禮的嚴重問題。
又有清人言《儀禮》或喪服而聞遠未錄或少錄者。如毛奇齡,聞遠雖未錄其說,而于按語中曾批駁之。又有凌廷堪,其《封建尊尊服制考》為清代喪服學名著,影響甚巨,然聞遠僅錄其說三條,而于按語中卻多駁斥者,蓋凌氏堅信士可稱君,其封建尊尊之義與鄭學頗分歧。
二、校 訂 精
聞遠論胡培翚之校訂精云:
近儒校勘禮經者,如盧抱經之詳校,金璞園之正訛,浦聲之之正字,而阮文達公校勘記猶詳。此書既備錄之,而阮氏作校勘記未見嚴本,原書僅據顧千里校錄于鐘本簡端者采進此書,則以黃蕘圃包養行情重刊嚴本逐一核之,而阮氏所未見者。若汪容甫之經注校本,黃蕘圃之校議,亦皆采錄,此校訂為不成及也。
其中所言《儀禮疏》數種校勘著作,《喪服鄭氏學》中均亦采用,且有曹叔彥之《禮經校釋》,為聞遠所廣為采納,而多有後人未校出之訛誤。如緦麻章賈疏:“此章,五服之內輕之極者,故以緦如絲者為衰裳。”今所見各本均這般,而曹氏云:“緦當為細。”此疏釋鄭注“謂之緦者,治其縷,細如絲也”,自當以“細如絲”義勝。除曹校之外,聞遠亦校包養價格ptt出訛誤多處,蓋因聞遠精治喪服禮學,于賈疏義理之誤多所駁正,亦可指出刊本文字之誤,如齊衰三月章,賈包養合約疏:“上皆言冠帶,此及下傳(傳字,采亂世佐說,應為殤)年夜功皆不言冠帶者,以其輕,故略之。至正年夜功言冠,見其正,猶不言帶,緦麻又婉言緦麻,余又略之。”聞遠下按語云:“冠、帶二字疑互誤。”意思是,“至正年夜功言冠,見其正,猶不言帶”應為“至正年夜功言帶,見其正,猶不言冠”。何故知之?正年夜功章經文云:“年夜功布衰裳,牡麻绖,纓,布帶,三月受以小功衰,即葛,玄月者。”言帶而未言冠,故二字必互誤也。此類訛誤,聞遠、叔彥二師長教師均校出很是多,蓋非深通喪服之學,前后對勘,深刻經傳勉強者,不克不及見之。
《儀禮疏》實為此書之綱,共錄161條。其所用版本,《自書覆校〈喪服鄭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氏學〉刊本后》中云:“《禮經》賈疏,宋單疏本猶有存者,汪氏世鐘影刊之單疏本,闕者,則有張氏敦仁合刻注疏,皆顧氏廣圻為之校訂,可依據者也。”[11]可知,書中所用《儀禮疏》以汪氏影刻之單疏本為主,而此書闕三十二卷至三十七卷,所闕者恰為年夜功章“適婦”以下之喪服部門,則以張敦仁本補之。有夾行小字按語云:“自此以下,單疏皆闕,從陽城張氏敦仁刊本錄疏。”刻本《喪服鄭氏學》所錄賈疏皆當以單疏本與張氏本為主。雖校出許多訛字,并未敢矯正文,僅以夾行小字注出。正是以例,筆者見所錄賈疏偶有分歧于單疏本與張氏本者,知其當為鈔錄之誤,而為正之,出校注。如卷一斬衰章“喪服小記婦人不為主而杖者唯著此一條明其余不為主者皆杖”二十七字,及“適子則盧于其北顯處為之以其適子當應接吊賓故不于隱者若然”二十七字,原書皆脫,蓋皆為失慎脫漏所致。[12]
于時人論著,聞遠亦細細校其版本。如書中錄鄭珍《儀禮私箋》頗多,而所用版本初為南菁書院所刻皇清經解續編本。然聞遠一日致書叔彥云:“鄭子尹《禮經私箋》,南菁書院刻本甚欠安,如從母昆弟條脫往下半,夫之姑姊妹之長殤條脫往上半,承接處文誼欠亨亦不顧,不識兄處有此書原刻本否?”[13]今檢南菁書院此書刻本,果有其誤。后聞遠得此書原刻本,即同治五年遵義唐氏成都刻本錄進,遂無此誤。
三、存 秘 逸
聞遠稱《儀禮正義》之存秘逸云:
吳東壁《儀禮疑義》據愛日躲書志,[14]僅有鈔本。江震蒼《讀儀禮私記》,據師長教師《研六室文鈔》,亦僅有底稿。此書錄其說甚詳。朱虞欽《鄉年夜夫辨》見所著《經義》中,近歲張孟彪師始為梓行之,師長教師時猶未梓也。朱氏所著《經說》,今猶未梓,時時見于此書,其他所采錄,多有書目不甚顯者,并有姓字不包養網評價甚彰者,則遺說之藉以流傳不少矣。
文中所言吳廷華《儀禮疑義》,至今尚未刊刻,鈔本躲于北京年夜學圖書館,聞遠應不曾見,而《喪服鄭氏學》中引吳氏著《儀禮章句》19處。江筠《讀儀禮私記》,今有鈔本躲于南京圖書館,《喪服鄭氏學》中錄其書四處,多不見于南京圖書館之鈔本,而皆見于《儀禮正包養管道義》,當為轉錄,而南圖所躲者,應非《研六室文鈔》所言之底稿。至于朱年夜韶[15]之《實事求是齋經義》,聞遠之師張文虎曾謀刊刻未果,此文為光緒十二年玄月所作南菁書院課藝,評語出自王葵園之手,當時聞遠仍言未梓,而兩年后,光緒十四年,葵園掌管南菁書院本皇清經解續編,即支出《實事求是齋經義》,聞遠或亦無力焉。《喪服鄭氏學》中未直接錄進朱氏之條目,然按語中曾援用一次。
此處未說起者,另有吳江張履。張履作《儀禮喪服文足征記辨誤》,駁程瑤田《儀禮喪服文足征記》之非,惋惜書未刊刻,而《儀禮正義》中引之甚多,聞遠或從胡氏書中見之。又,張履與顧廣譽交好,據日記,聞遠校顧氏《四禮榷疑》時,亦由之而知張淵甫之學(詳見下)。撰《喪服鄭氏學》時,聞遠曾致函曹叔彥云:
吳江有張淵甫師長教師,有《喪服文足征記駁》,胡氏《正義》節取三條,皆甚精當,未識兄曾見其全篇否?淵甫師長教師文集名《積石山房稿》,不知其文集中載有此篇否?現在可訪求否?統希見知。
其后又一函云:“又有《駁喪服文足征記》,緩日詣尊處細讀,當必有獲益處也。”[16]玩此函語氣,似叔彥曾回函,家有張履駁《喪服文足征記》之書,而此書無刊本,所指或《積石文稿》數篇駁程瑤田喪服之說者。而于《茹荼軒日記》中,此前聞遠曾言及張淵甫書札,或此前曾見,而于小昆山已不見其書,復請叔彥覓之。今見《喪服鄭氏學》中,錄張履《積石文稿》二條,轉引自胡培翚《儀禮正義》者三條,駁程瑤田之說甚精當。
聞遠存秘逸之最著者,則為顧廣譽之《四禮榷疑》。《自書覆校〈喪服鄭氏學〉刊本后》云:“‘小功章’君母之怙恃節已錄顧氏廣譽說,而于記中重錄之,非小誤也。”此條并見于卷十三成人小功章與卷十五記,故有此說。[17]所引文出自平湖顧廣譽所著《四禮榷疑》,光緒十四年吳縣朱記榮《槐廬叢書》刻本。朱氏于序中言及此書刻印緣起,云《四禮榷疑》即得自聞遠,包養意思并錄聞遠之書云:
顧氏之于禮學,蓋敦踐履而不廢考據者也。其于冠、昏、喪、祭,必本之于《禮包養軟體經》,而推之于《通禮》,貫串乎歷代之沿革,以著其變禮之漸,而又準乎倫常之理,以定其調和,使知是禮之當然,而不容以否則。考諸古而不泥于古,便于時而不徇于時,篤于踐履者固當守之勿掉已。而于衰裳之制、拜跪之節,考據亦極其精焉。晚世說禮之家,多詳于名物而略于義蘊,求如桐城方氏之《喪禮或問》,已不成多得,顧氏非禮勿動與方氏同符,故其推包養網單次闡禮意,亦與方氏繼起,而考據之核,殆又過之,可不謂禮學之盛業哉!是書向無刻本,顧氏嘗請序于鄉賢姚樗寮師長教師,通藝閣躲書有是本,因得傳鈔,聞君喜刻有效書,盍謀之梓?[18]
此書道出《四禮榷疑》展轉刊刻之跡,于中可見聞遠刊刻前賢文稿之一端。顧廣譽(1799-1866),平湖人,慕鄉賢張楊園、陸清獻之學行,兼通漢宋之學,尤長于詩、禮。家道貧冷,絕意仕進,后為李鴻章聘為龍門書院首任山長,上任三月即卒。[19]著有《學詩詳說》三十卷、《學詩正詁》五卷、《四禮榷疑》八卷、《鄉黨圖考補正》四卷、《悔過齋文稿》七卷、《續文稿》七卷等書,生前皆未能刊刻。卒后,其門生為籌資刊刻遺著,于光緒三年景《平湖顧氏遺書》,支出《學詩詳說》、《學詩正詁》、《悔過齋文集》、《札記》、《悔過齋續集》等五種,其余著作則未聞有刊者。[20]《四禮榷疑》為顧氏研習冠、昏、喪、祭四禮之作,頗為精核,惜乎未能支出。
顧氏與婁縣姚椿交好,姚椿長顧氏二十余歲,《松江府續志》云,顧氏師事姚氏。[21]顧氏《悔過齋文集》卷二、姚椿《樗寮文續集》卷一,有二人互致書信,顧氏確有師事姚椿之意,因此顧氏為《四禮榷疑》求序于姚椿,于理甚為天然,姚氏為作後記一篇,附于書前,題為道光己酉(1825)。其書遂躲于姚氏通藝閣中。聞遠之父夬齋師長教師亦師事姚椿,《張伊卿行述》中言,夬齋多借姚師長教師之書,則其時或見此書,甚或鈔錄一部,亦未可知。夬齋卒于光緒十五年,此書刊于光緒十四年,則聞遠薦其書于朱氏,其父必尚在,聞遠因其父見此書而喜之,故薦于朱氏刊刻。朱記榮為吳縣人,性喜書籍,以買書、刻書為業,長期僑居松江之秀野,恰是張氏家宅地點處,故聞遠與之應亦多有往來,故聞遠薦書于朱氏,遂納進朱氏《槐廬叢書》中。聞遠所著《茹荼軒日記》中,于光緒十三年六月八日云校《四禮榷疑》四頁,其后不時記錄校訂此書,至七月十九日云“校《四禮榷疑》畢”。自光緒十四年正月五日起,又記校閱顧氏《四禮榷疑》十頁,此后隔幾日即閱此書,逐日數頁,至七月十六日,則云:“接朱槐卿書,屬校《四禮榷疑》。”此后二日,船行赴京應試,十八日于船中校一卷,十九日校三卷,二旬日至蘇州訪曹叔彥,廿一、廿二、廿三于船中各校一卷。此書共八卷,聞遠至多校訂兩過,當于是年即梓行。故聞遠于顧氏之書極熟稔,著《喪服鄭氏學》時,遂引其說。
四、除 門 戶
此書題為《喪服鄭氏學》,顧名思義,必以鄭學為宗,所錄諸家之說,應折衷于鄭學,故《喪服鄭氏學》註釋所引條目,皆為合于鄭學者,間或有一二語分歧,則必于按語糾之。惟有按語之中,方論及分歧鄭學之說。賈疏雖為疏鄭學而作,卻仍有分歧于鄭學或所解有誤者,此時聞遠或借別人辯駁,或親下按語,必廓清而后已。鄭學,可謂聞遠之家法矣。
然聞遠之學卻并非乾嘉漢學一路。其早年學問,因其父宗桐城派之姚椿,受程朱理學影響極深,故于朱子亦禮敬頗嚴。《張伊卿行述》中言,其父雖喜讀惠定宇之書,而不喜其辟朱之文。于《茹荼軒日記》中可知,聞遠常日讀書課徒,亦一宗朱子。故聞遠于方苞、夏炘等宋學者之喪服學相當重視,而夏炘曾與黃師長教師之父薇噴鼻師長教師致書論學,頗責其以漢學之法解《論語》。
可知,鄭氏之漢學、程朱之理學、南菁之學統,皆為聞遠學術淵源地點,而聞遠終能漢宋兼采、超出門戶,書中處處可見。請逐一言之。
清人禮學之宗鄭學,已為人所熟知。黃元同、孫仲容二師長教師皆宗鄭學,而《禮書通故》、《周禮正義》二書皆多有不從鄭說之處。曹叔彥、張聞遠為元同門生,其宗鄭之風又過于乃師。叔彥作《子鄭子非馬融門生考》、[22] 聞遠作《禮樂皆東賦》,[23]皆主鄭君非馬融門生。《喪服鄭氏學》中維護鄭說甚力,凡有爭議處必從鄭說,無一破例。佞鄭之譏,似無可免。然檢諸聞遠之文,實亦并非自覺尊鄭。如其光緒二十年課藝《妢胡之笴解》,在作《禮樂皆東賦》前不久,即云:“禮學固當宗鄭君,然求之于心而不安,稽之于經而分歧,亦不敢為鄭君佞臣。”此當為聞遠治禮學之原則。而于《喪服鄭氏學》中,雖處處宗尚鄭君,皆言之有故、論之成理,絕無因門戶之見而自覺佞鄭者。[24]聞遠之于鄭氏喪服學,所從者為其言喪服之禮意體系,而非僅其經注條目,故《喪服鄭氏包養站長學》全書之作在解鄭氏喪服學禮意。此書之要,不在服制細碎處,而在喪服學禮意全體。親親之殺、尊賢之等、正尊克服之制、報服厭降之節,全書雖極為碎屑波折,而首尾同條共貫,若合符節,毫無自相牴觸之處,聞遠最得鄭學精要,足可稱清人喪服學之巔峰。曹叔彥言此書可與鄭注賈疏并重,端在于此。而鄭氏經學,本在以《周禮》統攝三禮,以三禮統攝群經,此一框架,清之鄭學者多不從,聞遠亦不從之。至如王肅、敖繼公、程瑤田,皆與鄭學立異者,聞遠雖斥其謬誤,而于其所言是者,皆錄進書中,正為其本無門戶之見也。
聞遠禮學尊鄭氏,而修身一尊程朱。然于喪服之學,朱子及其門派所治雖極成規模,其說卻多有與鄭君分歧處,而李如圭、黃榦、楊復又往往將朱子之言演成年夜謬,宋明之后,反成定說。故于程朱之說若何往取,于聞遠成一年夜問題。曹叔彥記于南菁書院初識聞遠時論朱子詩學,聞遠即云:“以朱子不遵《詩序》為千慮一掉可也,以為有興趣見存乎其間,則以凡人之心誣年夜賢矣。”[25]此為聞遠之基礎態度,即具體經學問題與禮敬之情兩不相涉,既不因禮敬朱子而茍從其說,亦不因駁斥其說而輕慢前賢。
如論為人后之服,朱子曾著名言:“今設有為人后者于此,一日所后之父與所生之父并坐,而其子侍側,稱所后父曰父,稱所生父又曰父,自是事理不成。”以此證不成稱所生包養網比較父為父,前與宋濮議之小程子說,后與明年夜禮議之楊廷和說相合。為人后之服所關甚年夜,尤其于宋、明禮議之后,在光緒、宣統二帝進繼年夜統之時。清人華學泉、毛奇齡、程瑤田、段玉裁、胡培翚等皆曾力辨此一問題,并未全然否認朱子之說,而叔彥與聞包養網心得遠皆以朱子之說為非,認為所生父應當稱父,因經明云“其怙恃”。再如喪服辟領之制,朱子云:
詳此辟領,是有辟積之義。雖廣四寸,須用布闊四寸、長八寸者,折其兩頭,令就中相接,即方四寸,而綴定上邉于領之旁,以所折向里,立體向外,現在裙之有折,即所謂辟積也,溫公所謂裳毎幅作三㡇者是也。這般,便是一旁用八寸,兩旁共尺六寸矣。
其后李如圭、楊復皆發揮其說,幾成定論。而朱子此誤不僅于解辟領為謬,且喪服形制、用布尺寸具因之而誤。清人夏炘已力辨其非,聞遠則專作《釋辟領》一文以駁正,申鄭注賈疏之說。
非止朱子,于顧亭林、沈彤、鄭珍、曹叔彥等,聞遠皆持此態度;甚至黃元同自己,亦這般觀。黃師長教師《禮書通故》第九為《喪服通故》,向為論者稱道。聞遠從其師說者不少,而與之分歧者亦觸目皆是。惟因師弟名分,為尊者諱,聞遠分歧于元同之處,惟不引其說,而不會顯駁其論。如前述辟領之說,黃師長教師亦分歧于朱子以來之說,而云:“辟領者,別用布著迭之,以固其領也。”聞遠則云:“按,‘辟’讀為裨,…引申為補也,輔也,謂此適者,所以接夫包養甜心中衣之領而輔之者也。此辟領之名誼也。”此說實由元同之說演包養意思變而來,卻分歧師說,故聞遠不引其師。[26]
于清人喪服學者中,如沈彤、凌廷堪、胡培翚、鄭珍、曹叔彥諸人,聞遠皆有所取,亦有批評。尤可留意者為程瑤田。程氏之學卓然成家,其《儀禮喪服文足征記》一書,為清世影響最巨之喪服學著作,亦為爭議最年夜之書,程氏,可謂繼王肅、敖繼公之后,攻擊鄭學之最力者,張履、胡培翚、鄭珍、曹叔彥等皆批評甚多。于高祖玄孫之服、中下殤之服等處,聞遠批駁程氏亦甚力,然亦錄程氏之說13條,頗予許可。
五、結 語
以上為聞遠師長教師《喪服鄭氏學》文獻之概況。文獻研討非筆者所長,然因點校的緣由,熟讀《喪服鄭氏學》數過,且精校其所錄條目出處,由之對清代喪服學狀況有了更多清楚,并對師長教師收錄之取舍有所把握。文獻之取舍,實由著書之設定而來,著書之設定,則往往由義理決定。聞遠師長教師藉助歷代喪服學之辨析,而構成對鄭氏學之總體懂得,再據此一總體懂得取舍文獻。其義理隱躲于細碎的條目辨析之中,卻同條共貫,絲絕不紊。由聞遠師長教師文獻之選取,我們亦可窺見其喪服學義理體系之年夜致輪廓。
注釋:
[1] 張錫恭,《喪服鄭氏學》,吳飛點校,上海:上海書店出書社,2017年。
[2]張錫恭,《讀胡氏〈儀禮正義〉》三篇,分別支出《南菁講舍二集》、《清儒學案》、《茹荼軒文集》,底稿則躲于筆者處。
[3]見張錫恭,《讀胡氏〈儀禮正義〉(一)》。
[4]見張錫恭,《張伊卿行述》,底稿躲上海圖書館包養心得。
[5]《茹荼軒日記》中多有言及“韓年夜表姐”家躲書,可知聞遠讀韓氏躲書甚多。
[6]見王欣夫輯,《復禮堂友朋書牘》,鈔本躲復旦年夜學圖書館。
[7]曹元忠,《贈張聞遠孝廉》,《箋經室遺集》,學禮齋刻本,卷十七。
[8]彭林,《清儒對敖繼公之臧否與鄭玄經師位置之恢復包養網ppt》,參見《〈周禮〉主體思惟與成書年月研討》附錄三,北京: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,2009年,頁221-261。
[9]《喪服鄭氏學》卷六,收拾本第403頁。
[10]參考吳飛,包養站長《論婦人不杖》,支出彭林等編,《禮樂中國》,上海:上海書店出書社,2013年,頁90-124。
[11]張錫恭,《茹荼軒續集》卷三,附于點校本《喪服鄭氏學》之頁1114。
[12]筆者所購求恕齋刊本《喪服鄭氏學》原為川上靜師長教師所躲,師長教師讀書甚細,于與疏分歧處,已用朱筆標出,故得以知之。
[13]王欣夫編,《復禮堂友朋書牘》。
[14]此指張金吾之《愛日精廬躲書志》。手稿作“陸愛日躲書志”,《茹荼軒文集》作“陸日躲書志”,《清儒學案》作“愛日精廬躲書志”。
[15] 明代有一躲書家朱年夜韶,字象元,華亭人。清代有一朱年夜韶,字仲鈞,婁縣人,著《實事求是齋經義》。華亭、婁縣皆屬松江,故二人甚易混。
[16]均見于《復禮堂友朋書牘》,鈔本躲復旦年夜學圖書館。
[1包養網ppt7]《喪服鄭氏學》點校本此二處標點有異,掉核之甚,亦非小誤。今正之如下:
外無二統之說出于漢儒,當主適母之紛歧其黨言,不當以己母與適母之黨言。包養價格ptt何則?《服問》:“傳曰:母出,則為繼母之黨服。母逝世,則為其母之黨服。為其母之黨服,則不為繼母之黨服。”注:“雖外親亦無二統。”《通典》引《鄭志》答趙商舅家不成二之問:“母黨無親,亦不服繼母黨。”鄭之意可知也。若《喪服記》,“庶子為后者為其外祖怙恃、從母、舅無服,不為后如邦人”,明庶子非為后得申母黨服。此與《喪服》“君母之怙恃”、“從母”并行不悖,疏以為兼服是矣。而仍存馬氏君母不在乃可申之誼,姑以備一解耳。按賀循、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徐邈問答皆謂古庶子服所生之黨,故適母為徒從,適母亡則不服其黨,詳其意,亦以古者生母黨適母黨兼服,非賈之臆說也。馬氏則謂自降外祖服緦麻,外無二統者,君母亡,無所復厭,自得申其外祖小功。夫《喪服記》所云,專以為后言,而《喪服》所云,不專以為后言。如馬氏克服緦麻之說,則是不為后亦有不得如邦人者矣。按,服己母黨,《禮》所謂屬從,服適母黨,《禮》所謂徒從,誼各有施,非二統之謂。惟適子眾子服母黨之服,又服繼母黨之服,庶子服先適母之黨,又服后適母之黨,乃謂之二統。馬、鄭之言外無二統同,而所指異,不成不辨。且克服無據,母無厭子。凌氏曙乃是馬而非賈,掉之。
[18]朱記榮,《四禮榷疑》序,光緒十四年朱氏槐廬叢書刻本。
[19]《清史稿·文苑傳》三。
[20]見馬承昭,《顧征君訪溪師長教師家傳》,《學詩詳說》書前,光緒三年《平湖顧氏遺書》版。
[21]《松江府續志》卷二十七寓賢傳。
[22]支出《復禮堂文集》,卷七。
[23]光緒二十年蒲月古學課藝,底稿躲于筆者處。
[24]鄧聲國,《清代五服文獻概論》,北京:北京年夜學出書社,2005年,頁100-105。
[25]曹元弼,《純儒張聞遠征君傳》,見《茹荼軒續集》。
[26] 關于辟領之辨析,參考吳飛,《說辟領》,《中國經學》,第十三輯,頁161-174。
責任編輯:劉君